1.电源电压正常,通电后电机不起动
1)电源接线开路(电动机完全无声响)。测量接线端子两端应无电压。
2)主绕组或辅绕组断路。用测量直流电阻的方法可确定是否断路。
3)离心开关触点未闭合,天长使辅绕组不能通电工作。将主绕组和辅绕组的连接点断开,天长然后用测量直流电阻的方法可确定,天长也可以用第二部分的方法确定。
4)起动电容器接线开路或内部断路。查找方法同上述第3)项。查找方法同上述第3)项。
5)对罩极电动机,罩极线圈(短路环)开路或脱落。对于短路环设置外部可以看得到的,往往通过观察就能发现,否则可用第二部分的方法确定。
6)对串励电动机,未上电刷或因电刷过短、卡住等原因不能与换向器接触,或电刷引线断开,或电枢绕组、磁场绕组内部开路。
2.电源电压正常,通电后电机低速旋转,有“嗡嗡”声和振动感,电流不下降
1)负载过重。
2)电动机定子和转子相擦。会发出异常的摩擦声。
3)轴承卡死,原因有轴承装配不良、轴承内油脂固结、轴承滚子支架或滚子破损等。
4)对串励电动机,换向片间短路或电枢绕组内部短路,或电刷偏离中心线过多(对电刷可移动的电动机)。
3.通电后,电源熔断器很快熔断
1)绕组匝间或对地严重短路。测量直流电阻,若数值远小于正常值,则为绕组匝间短路;对地严重短路可用绝缘电阻表或万用表较高电阻档(例如R×1k档)进行测量确定。电流会大于额定值。
2)电机引出相线接地。检查方法同故障第1)项。
3)电容器短路。通过用万用表较低电阻档(例如R×1档)测量起动绕组电路(含电容器和起动绕组,不含离心开关)两端之间的直流电阻来确定。
4)离心开关对地短路。检查方法同第1)项。
5)负载过重。声音会出现异常,电流会大于额定值。
4.电机起动后,转速低于正常值
1)主绕组有匝间或对地短路故障。检查方法同3中第1)项。
2)主绕组内有线圈反接故障。声音会出现异常,电流会大于额定值。
3)离心开关未断开,使辅绕组不能脱离电源。电流会大于额定值。
4)负载较重或轴承损坏。声音会出现异常,电流会大于额定值。
5)对串励电动机,换向片间短路或电枢绕组内部短路,或电刷与换向器接触不良。
5.电动机运行时,很快发热
1)绕组(含主绕组和辅绕组)有匝间或对地短路。检查方法同3中第1)项。
2)主绕组和辅绕组之间有短路故障(末端连接点以外)。电流会大于额定值。
3)起动后,离心开关未断开,使辅绕组不能脱离电源。电流会大于额定值。
4)对于运行时主要或仅靠主绕组的电动机(除两个绕组完全相同的电容起动并运行的单值电容电动机之外的其他单相裂相电动机),主绕组和辅绕组相互接错。电流会远大于额定值。
5)工作电容损坏或用错容量。
6)定、转子铁心相擦或轴承损坏。声音会出现异常,电流会大于额定值。
7)负载较重。电流会大于额定值。
8)对串励电动机,换向片间短路或电枢绕组内部短路,或电刷与换向器接触不良。
6.电动机运行噪声和振动较大
与同容量或同一机座号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相比,单相电动机的噪声和振动(特别是振动)是比较大的。这是因为它的定子旋转磁场不是一个规矩的圆形,因此转矩也不会时刻相等,也就是说在一个圆周内会有大小波动,从而造成转子的径向振动。
产生较大噪声和振动的常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浸漆不良,造成铁心片间松动,产生较高频率电磁噪声。
2)离心开关损坏。
3)轴承损坏或轴向窜动过大。
4)定、转子之间气隙不均或轴向错位。
5)电动机内部有异物。
6)对串励电动机,换向片间短路或电枢绕组内部短路,或电刷与换向器接触不良(换向片间的云母高出换向片或换向片粗糙,或电刷过硬、压力过大等)。
天长防爆电机3C认证流程
天长...天长电机标准:GB/T 29314-2023 《电动机系统节能改造规范》批准发布
天长...天长哪类电机属生产许可?哪类又必须3C认证?
天长...天长不同工况条件下对电机的调速要求
天长...天长电机断轴故障,是制造方还是使用方的问题?
天长轴是电机产品与被拖动设备对接的关键,并承载着电动机动能转换的重任。在电机使用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断轴的故障案例发生。轴的断裂部位,即轴伸根部、驱动端轴承位根部,以及焊接轴的幅板端部位置。...天长电机转子缺陷,也会导致轴电流产生?
天长对于低压大功率、高压电机和变频电机,轴电流是一个必须关注且采取措施消除的问题,否则会导致电机的轴承系统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崩塌。在实际的电机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倾向于采取轴电流的断路或旁路措施,如:采用接地碳刷、采用绝缘轴承,或对电机的轴承室进行绝缘处理等。 可能有人会反问,为何不去采取根本性的措施去阻断轴电压的产生呢?从轴电流产生的原因分析,我们应从轴电压的产生进行分析,电机磁路的不平衡、变频供电产生的谐波、静电感应、外部电压的介入等原因,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导致电机轴电压的产生,而这些原因几乎都是不可避免和消除的因素,因而只能采用后期的干预措施,即旁路或断路措施,消除电流产生的必要条件。...